初级练习曲并不是意味着简单,很多大型作品里都有第一把位的段落,即使象巴赫《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》这样宏伟的作品里也是一样。
长时间停留在第一把位会造成死记手指的问题,这会给以后换把造成不必要的困难,作为教师,一上来就应该避免这个问题。对于已经死记了手指的学生,这里有个办法,就是用同样的手指移指换把来拉一条音阶,这就告诉学生:手指是活的,每个手指都可以按所有的音。正确的应该是根据音程关系来推算出手指。这里应该有这样的习惯的养成:看到音,预想出音高(程度高了还要预想到音色,音的力度、效果等等),心里想出手指的音位,按指,发音,在和内心的音比对检查,这样就形成一个闭环系统,这个系统经过训练会变得反应敏捷、精确。这个次序不能倒过来,次序的颠倒也是很多学生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。
根据音程关系来推算出手指,在第一把位练熟了,在所有的固定把位都是一样的,这是练习手指的横向关系。在以后加上换把,形成手指的纵向关系,就能形成对指板全面的控制。
在初学时,基本的音程关系的乐理的掌握是必要的。其实很简单:相邻的两个音是二度,半音小二度,手指并紧,全音大二度,手指分开,(初学在指板上作些标记很有用,让学生很快有手指大致的距离感),隔一个音就是三度,用间隔的手指拉,其中有一个半音是小三度,手指缩小;两个全音构成大三度,手指扩大。简单举例:从do开始数,do、re是二度,do、mi是三度,do,fa是四度,依此类推。根据现在的手指去找下一个手指。每个音都是计算出来的,准确而有把握的。掌握了理论,开始肯定拉的很慢,要想这些理论,这时最好先用断音,拉一弓停一下。但熟练以后就会有很强的视奏能力。任何学习,清楚的大脑都是重要的。旋律的音程关系不外乎就这几个,至于到相当高的程度,出现大量的增减音程的时候,手指基本上已经训练成了本能。
初学的学生手指应该严格的保留(就是不是必须的情况下,手指按弦以后停在弦上),这样的好处1.可以形成良好的手型2.提高手指独立性3.增加手指柔韧性4.加强手指间的距离感5.有利于把位的稳定,不至于手指前进手也前进、手指后退手也后退。
左手掌握以后要改进右手运弓,要求用不同的弓段,不同的弓法来拉。只有左右手都练习稳定了,内心也很平稳了,一个练习曲才算掌握。开始是比较慢的,但以后会越来越快。倒是很多学生练习曲一个一个拉得很快,功力却不见增长,这样的练习是有问题的。就像在冰上行走,步子飞快,但脚底下滑,不能前进。所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往前走就能更快的前进。
学习的时候,要问这样的问题:学到了什么理论,这个理论使用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多少,手指的力量、速度、柔韧性有没有提高,右手发音有没有改进。而不是拉了几个作品,一段时间不拉,全忘掉了。拉了后面忘了前面有是有问题的。就像上了二年级,一年级的作业倒不会作了,这个老师教二年级有问题,教一年级也有问题。因为整个理论是一体的。
看到九儿说练一个东西半年还没学会,这也是有问题的。不会回家怎么做作业呢?应该是教的东西不管多少,教一次就要会。教不会就是教师没讲清楚,成人旁听都听不懂,孩子怎么能懂?基本上这个老师也是不懂的。当然,好教师的学费很贵,因为一对一,成本很高,原本好教师学琴也是花巨额学费和十几年以上的苦功的。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吧。我建议还是找优秀教师带学生入门,这样以后可以通过VCD进修。不入门是看不懂VCD的。小提琴的右手是这样:什么声音?怎样才能拉出那样?知道这些才算入门。才能自学。就像《梁祝》第二段的跳弓,听到效果了,弓用什么弓段,手腕怎样发力,怎样使用弓的弹性,起弓挂不挂弦,弓怎样落到弦上,用什么长度,用右手哪个关节换弦……。或者《开赛》13,起弓挂不挂弦,弓用什么弓段,用什么长度,顿弓和连弓效果有什么不同。不知道这些,《开赛》13就是白学。